新浪读书
严歌苓:我觉得能写什么样题材的小说,最重要的是对别人的生活感兴趣,永远敞开对别人的经验。
2006年3月10日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做客新浪谈最新长篇作品《第九个寡妇》。这部历时5年完成的小说内容源于上世纪40-80年代流传在中原农村的一个真实传奇,讲述了小寡妇王葡萄自幼在孙家做童养媳,一次运动时将地主公公从死刑场上背回,藏匿于家中红薯窖里,一藏二十年。她凭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慧,使自己和公爹度过了一次次饥馑,一次次政治运动带来的危机……
一、重要的是永远对别人敞开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感谢大家光临我们新浪读书频道名人堂。大家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您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全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
今天非常荣幸请到的嘉宾是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大家可能对她不太熟悉,但是一定对她的两部作品非常的熟悉,一部是《天浴》、一部是《少女小渔》,都是由她编剧的。
严歌苓:我作为编剧的本身它们也是小说。
主持人:大家已经见到了严歌苓。您以前做客过新浪吗?
严歌苓:做过一次,好象是《谁家有女初长成》。
主持人:我看过您的一部《花儿与少年》,你好象非常的高产?
严歌苓:不算高产。
主持人:最近在新浪正在连载的最新长篇小说是您的第几部长篇了?
严歌苓:不太记得,应该算第九部。
主持人:刚好这部长篇小说的名字叫《第九个寡妇》,我刚看到小说的题目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叫《第九个寡妇》?
严歌苓:九是一个最大的数字。
主持人:跟小说的情节也有一些具体的联系吗?
严歌苓:因为我想当时有九个女人救八路军,我觉得在这个数字上比较可能。
主持人:不是随便起的名字?
严歌苓:写英文小说的时候,第一稿是用英文写的,用的是12,12这个数字也比较有趣,是一打的意思。
主持人:实际上是一种刻意的选择数字?
严歌苓:对。
主持人:我看了这部小说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觉得是离您个人生活比较远的,因为是农村题材,历史跨度也非常大,从抗日战争写起。您是如何把握自己并不熟悉的题材?
严歌苓:也不是说我不太熟悉。是因为我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但是我的前夫是李准的儿子,在他们家生活了8、9年,和他们家的亲戚接触,包括后来我为了《第九个寡妇》这个故事到他们的老家农村生活。他们家对我的影响从文化到语言上,从20岁到现在都有非常深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写起来还是很自信的。
主持人:此前您也写过很多其他的小说,像《花儿与少年》是写海外中国女性生活的作品,您觉得您能写各类题材是和您个人的经历有关系吗?
严歌苓:应该讲都和我的经历有关系,有的不是直接经验,有的是间接经验。我的直接经验应该讲还是比较狭窄的,在海外读书和做一个主妇没有太开阔的生活面。但是我觉得一个人直接经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别人的生活感兴趣,永远敞开对别人的经验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我看《第九个寡妇》这部小说的时候,看到很多对农村生活非常细节的描写,比如种地、喂猪、动物和饥饿等等,这种东西也是靠想象的吗?
严歌苓:不是啊,因为我在农村生活过啊。我在写这本书之前就看了李准的太太写的一本书,现在这本书出版了,大家可以去读一下,叫《老家旧事》,里面写了很多农村的生活细节,这些生活细节我也经常听他们夫妇讲。我两次到河南农村生活的时候,我也亲自去感受了。我觉得写起来历历在目,一点都不陌生。而且我本身是当兵的,过去当了13年的兵,也常常到农村去,当然那时候去的是四川农村。
主持人:您刚才说您的作品不多,但是您的长篇小说已经写到第9部了。那在您眼里什么样是多的标准呢?
严歌苓:多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就多,因为其中我在美国留学读书一段时间,这段经历实际上很有收益。还有电影创作,占用了我的很多的经历和时间,有时候甚至觉得不值得。
主持人:您不喜欢写电影吗?
严歌苓:我承认不是很好的电影写手。
主持人:但是您是美国编剧家协会的会员?
严歌苓:对。
主持人:我查过资料,写编剧应该是您的职业?
严歌苓:对,很多人都说他的职业不是他干得最好或者不是最爱干的。我最爱干的是写小说。而且职业编剧在美国也不是要求特别严,不是现在每天都要上班的概念,就是所谓的职业编剧,只是我能够荣幸的进入这个编剧家协会而已,他们也不发我工资。
主持人:不发工资?我以为发工资呢。实际上您在海外特别是在海外影视界的影响力是靠您的职业编剧身份,还是靠编剧过《天浴》和《少女小渔》这两部电影作品呢?
严歌苓: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还是靠我的小说。
主持人:那您觉得获得过最佳编剧奖是因为您的小说吗?
严歌苓:不是,那是因为编了两部电影,而且是受雇于大的制片公司。
二、王葡萄式的女孩令我着迷
严歌苓:我对“王葡萄”这样的女孩子非常着迷,这和她们的青春、单纯、鲁莽,还有年龄都有关系。
主持人:我看您的《第九个寡妇》作品的时候,有点不像女作家写的,女作家从题材上大部分不愿意脱离自身的经历写作的,另外,它所贯穿的历史跨度和社会背景的变迁是非常大的,为什么您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写作呢?
严歌苓:我写《扶桑》就是一个很大的题材,是史诗性的东西,《雌性的草地》也是这样,还要出来的《一个女人的史诗》,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也是一个历史跨度很大的小说。我非常喜欢有跨度的东西。
为什么写《第九个寡妇》这样的小说呢?因为我听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西华县,二十几年前听我前夫的大哥讲过这个故事,他当时也看过这个案子的卷宗,我当时听了以后觉得非常非常震撼。
主持人:很有传奇性?
严歌苓:不仅有传奇性,在当时来说,是能够使您对一个国家、一段历史认识的故事。我当时听了以后觉得这个故事让我想了很多,当时我并不觉得有文学的审美价值。这么多年以后,我觉得这个故事始终是在我的记忆里萦绕不散,我就想我应该写这个故事。后来03、04年我两次去河南农村,偶尔之间我就问他们,你们听说过这个故事吗?他们说当然听说了,就在我们附近,这是一个很有名的阶级教育的大案。
主持人:可能很多网友还不知道,这个故事震撼人的地方就是一个女孩王葡萄,小说的主人公王葡萄把公公藏在地窖里保护了30年是吗?
严歌苓:从土改镇压躲起来是50年代初,到出来是地主政策落实是78年底,一共是20多年。这个故事原始是70几年的时候,事发了,被发现了,这个地主出来以后就吓死了,自己连病带吓死在监狱里了,这种结局我不太喜欢,就改成了现在小说的结局。后来他们带我看了藏地主的红薯窖,当时连着两个月下大雨,红薯窖就塌了,窑洞也塌了,但是可以看出当时的样子。我回来就跟我大哥说,我说我去参观了,他说不对吧,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华县黄泛区。